今天是:
   
融资策划和资本运作资讯及案例
当前位置:
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 赋能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 作者:宋珏遐 | 发布时间: 2022-01-08 | 54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两项直达工具:
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
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2022年1月1日,人民银行下发通知,自当日起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

  央行两项直达工具创设于2020年6月1日。在此之前,人民银行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已累计推出再贷款共计1.8万亿元。相较于之前的货币政策工具,两项工具通过提供激励和零利率优惠资金的方式增强了直达实体经济的特性,在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中嵌入利率互换交易也避免了低利率环境下的资金空转和套利。根据人民银行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人民银行通过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提供了189亿元激励资金,直接带动地方法人银行对2万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撬动全国银行业机构对15.1万亿元贷款延期;通过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提供3175亿元低成本资金,直接带动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8794亿元,撬动全国银行业机构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9.6万亿元。至此,两项直达工具已经历两次延期,而此时采用市场化方式对接续转换,有助于金融部门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做好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工作。

  对比两项直达工具,此次的接续转换有延续也有变化。具体而言,两项直达工具中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金融机构与企业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贷款还本付息;与此同时,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按照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按季操作,鼓励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按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进行激励,既有利于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市场化探索支持原客户信贷需求,也有利于促进地方法人银行挖掘新客户普惠小微贷款需求。而两项直达工具中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则被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之前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可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支小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相应的再贷款额度也会根据需求调整。

  在去年底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就明确,直达工具的实施将继续坚持市场化原则,主要体现在银行和企业自主决策、正向激励引导以及坚持稳健原则三方面。事实上,同一年半前两项直达工具创设时相比,如今的社会经济环境和银行机构经营环境都已发生了改变,那么政策工具接续转换也随之作出调整。

  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小微主体更新带来的金融服务需求变化。两项直达工具创设时,全球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征特别是其持续时间还未明确,并且由于各地复工复产情况的差异,部分市场主体生产成本提升且存在被动开工率不足等问题。当时的资金链紧张更多是由经营暂缓和不确定性带来的,因此,亟须通过贷款延期和加大小微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来对冲生产经营暂缓带来的影响。而如今,不仅要用贷款延期支持原客户需求,还需要支持新客户的相关信贷需求。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除了疫情在全球蔓延继续影响实体经济之外,为应对一系列不确定性的加剧,我国正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很多小微民营企业在探索新的经营内容和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主体风险已经暴露出来,激励措施从贷款延期转向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可以引导银行和企业更理性地自主决策金融业务模式,帮助风险尽快出清,以腾挪出资金支持那些有意愿和能力实现转型的市场主体,更符合未来经济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是银行机构经营环境变化带来的业务和经营可持续性的考量。从《金融时报》记者连续两年的跟踪采访看,随着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不断走低,有的中小银行经营承压,并已从2020年开始寻求降低经营成本和提升资产质量的方式解决。从使用再贷款政策工具的中小银行反馈看,在市场主体成本高企带来大量融资需求和贷款利率不断降低的现状下,支农支小再贷款可以有力缓解经营承压现状,赋能中小银行加大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同时,出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需要,过去过多依赖有效抵押物的贷款投放方式需要有所转变,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持续优惠支持可以帮助中小银行完成信贷服务方式的优化;此外,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按季操作”的细节设计也符合中小银行小微贷款业务的特征。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2021年12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小微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力度,有利于稳企业保就业,有利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而两项直达工具的接续转换,通过促进市场化自主协商延续到期贷款和积极挖掘新的融资需求,能够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并增强持续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