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6日,中国资本策划研究院(CCP)院长朱耿洲博士再次应邀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精品课程研修班”学员授课,讲授《融资策划36计(方法与渠道)》,恰好“前海金融创新论坛”召开,朱博士与学员们热议前海的未来。
前海与深圳既是竞争又是合作关系,哪种方式最适合前海与深圳共同发展?前海与香港是否有可能在两地协同发展的前提下又保留各自经济的独特之处?前海与上海自贸区的关系如何定位?这些都是有待解决问题。

(图为2014年11月22日朱博士在朱耿洲博士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讲学)
朱博士指出,前海未来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及专业服务四大产业,其中金融业和金融创新的分量最重要。据报道,至目前,前海的1 .7万家企业中,金融及类金融企业超过一万家,就占比57%,且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扶持前海金融先行先试,其中不少政策已经落地实施。比如,重要的跨境人民币贷款政策,去年1月在全国率先破冰,截至今年11月底,累计备案已达738亿元。另外,证监会明确在上海自贸区试点的金融扶持政策,都可以在前海实施。保监会也明确表示在前海建设再保险中心,和上海一起成为全国再保险双中心,以推动深港两地保险融合发展,开展深港“保险通”试点。
国家外汇管理局也支持前海开展Q FLP和Q D LP试点,在前海搭建起境内外资本双向流动的新渠道。
目前,我国正在打造“一带一路”战略,与香港合作的前海很可能比丝绸之路沿线的任何地方拥有更好的融资平台功能。然而,目前关于在内地其他地区建立试点自贸区与地方政府建立海上丝绸之路银行等建议已被多次提议。前海不能永远依赖中央给予的特殊优势,那么究竟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各项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并持续地吸引香港和海外的龙头企业?

(图为朱博士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学员合影)
鉴于以上一系列问题,朱博士建议:
1、前海应利用好香港金融专才,提高自身金融管理水平
过去中国对外投资不少是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不了解法律、金融等。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到国外投资,民营企业也开始走出去,从过去的投资目标集中在石油矿产能源等领域,转向消费品、金融产品、健康等领域。这一过程当中,中国海外投资的总额预计今年超过中国接受外资投资总额,如何利用前海和香港发展优势呢?前海可以成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平台,帮助优化经济市场结构,改变过去现金输出模式,改为去杠杆化等方式。另外可以利用香港、法律、金融等方面的专才服务。
2、深港两地利用互通优势
上海自贸区今后有可能扩展到天津、广东、福建等地,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前海的优势却是独一无二的,毗邻香港,因此可利用香港优势。如今“沪港通”已经通了,“深港通”为期不远,前海与香港可以共同建设人民币清算中心等,开放更多的离岸服务。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放一定的资本额度给来自香港或欧洲的企业,通过颁发执照的办法进行资本市场管理。同时,利用香港的专才服务,打通两地人才壁垒。
3、发展金融服务业,吸引互联网金融企业,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现代金融是未来前海的四大产业体系之一,深圳将与香港合作,把前海打造成中国离岸金融中心。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一行三会”,将分别在前海设立南方总部;香港与国内外各大金融机构,将在前海设立总部;根据已公布的深圳市总体规划,这里将与前海共同组成深圳新城市双中心。
4、制定扶持政策,创造宽松融资环境,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探索设立中小微企业贷款联保增信平台
深圳实体经济一直是金融业发展的沃土。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数万家制造业企业在转型升级后,亟须配套产业金融服务。这些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但2013年末,受银行监管收紧政策影响,贷款审批更趋谨慎,小微企业贷款难度加大。能否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深圳能否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而小额贷款公司放贷过程快、手续简便等特点,正符合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用款特点。截至2014年4月,全市共批准了116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资格,未来深圳将继续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大力扶持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专业融资服务机构发展,同时引导更多有规模、有实力的境内外民间资本实体成立小额贷款公司。
最后,朱博士总结:“在政策的扶持下、加上毗邻港澳之地利及深圳广东35年改革积聚之实力,‘深圳看小平、前海看大大’,我坚信,前海明天更辉煌!”
朱博士精辟的分析赢得学员们的一致赞同和好评,相信前海的明天将辉煌!
本课程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培训学院主办
(本期也是中国资本研究院“融资策划36计”知识体系全国大巡讲总第6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