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名师专栏
当前位置:
朱耿洲:美国欲将“中概股”除名,中国如何应对?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夏天 | 发布时间: 2025-04-26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4月17日晚上,中国新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就是“茶”(CHA)。在美国不断威胁“让中概股回家”的背景下,霸王茶姬是否会成为最后一个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中概股命运将如何?中美博弈会进入金融战阶段吗?

日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近日警告称,美国仍在考虑所有可能的对华政策选项,包括将中国公司从美国股票交易所除牌。

那今天我们来聊聊近期这个备受关注的中美金融博弈焦点——美国可能强制中概股退市的话题。这场风波背后,既有贸易摩擦的延续,也有大国博弈的影子。那么,美国究竟为何要对中概股“动手”?中概股退市对双方是利是弊?中国又该如何应对?我们结合最新数据和各方分析,来一一拆解。

一、中概股的淘金历史

“中概股”,指“中国概念股票”,即在美国股市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股票。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不在少数。刚开始,去海外上市的都是互联网公司,但现在很多新能源车公司、芯片公司、医药公司也在海外上市。

据不同统计机构的数据,据USCC的数据,截至2025年3月7日,共有286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交易所上市。

而根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目前在美上市(包括纽交所、纳斯达克及美交所)的中概股总计有385家,市值有1.1万亿美元。

另外,据绿专资本统计,截至2025年4月2日,已公开向美国SEC递交IPO(其他方式不在统计范围)待上市的中企多达78家。

霸王茶姬在美国上市,恰逢这个时间点。很多人担心,它或许是最后一只、或最后几只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

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开始于1992年10月,第一家上市企业是仰融控制的华晨汽车。

在随后的30多年里,有数百家企业到美国上市,有的发行的是股票,有的是存托凭证,上市地多集中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

这些企业里,市值最高的是阿里和拼多多,分别大约2600亿元美元和1300亿美元。此外,网易、京东、携程、百度、理想汽车、百济神州、贝壳、腾讯音乐、小鹏汽车等,市值也都比较大。

这些企业如果撤离美国,大部分会到香港上市。这意味着,可能有1.1万亿美元的市值将加到港股市值上去,对美国和中国,是利好还是利空,相信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美国为何盯上中概股?三大原因浮出水面

 

1. 贸易摩擦的延伸:关税战不够,再加金融牌

中美贸易战已持续多年,双方关税累计加征超100%甚至200%多。如今,美国试图通过金融手段进一步施压搞战略讹诈。例如,美国财长贝森特近期警告,可能将中概股从美国交易所除名。这一招既是贸易战的升级,也是逼迫中国在谈判中让步的极限施压的一种讹诈手段。

 

2. 遏制中国科技企业崛起

中国新能源车、芯片、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公司近年快速成长,不少选择赴美上市融资。美国担忧这些企业借助全球资本壮大,威胁其产业优势。比如,中国造船业已占全球新船订单的70%,美国甚至计划对中国船舶征收“进港税”。打压中概股,本质是限制中国企业的国际融资能力。

 

3. 监管规则“武器化”

美国以《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为由,要求中概股提交审计底稿,否则面临退市风险。尽管中美曾在2022年达成审计监管协议,但美方近期又翻旧账,政治意图明显。数据显示,目前300多家中概股总市值约1.1万亿美元,若集体退市,美国投资者将首当其冲受损。

 

三、中概股退市,谁吃亏?谁受益?

 

1、对美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中概股占美股总市值约3%,若强制退市,美股将流失大量优质资产,资本市场流动性受冲击,流动性收紧可能引发市场震荡。而美国天量的美元缺乏优质中国企业股票作为投资品,美元的泡沫将进一步放大,产业空心化进一步加重,通货膨胀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美国散户和机构持有中概股超5000亿美元,强制退市后,投资者能获赔偿的也所剩无几,杯水车薪,美国的中概股投资者将可能损失惨重。 

美国一直标榜“市场开放”,若政治干预退市,将动摇全球企业对美资本市场的信任和信心,未来赴美上市的外国公司可能大大锐减。长此以往,美国资本市场信誉受损,美国将逐步退出其作为全球最大、最自由的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

  

2、对中国:短期阵痛,长期机遇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中概股如果失去美股融资平台,一大批计划赴美上市融资的互联网、新能源车、芯片、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公司肯定面临巨大融资压力,融资渠道受限,短期内资本压力影响发展、扩张和技术升级是不可避免的。

港交所已做好准备,中概股回流可为其带来约8.6万亿港元市值增量(当前港股总市值40万亿港元),提升20%以上,阿里、京东等巨头“双重上市”后,港股流动性显著增强,如果美国的中概股全面回流香港,内地投资者也能通过港股通直接参与,将大大加快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重要性。香港将成为“接盘侠”,成大赢家! 

 

四、中国的应对策略:三条路化解危机

 

1. 香港“兜底”,打造安全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4月13日表示,已指示证监会及港交所,为中概股回流香港上市做准备。陈茂波指出,香港特区政府正积极吸纳全球各地优质发行人来港上市。目前,香港已建立便利已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在港进行双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监管框架。

这对港交所来说,中概股回流潮无异于一场 " 流动性盛宴 "。这不仅将大幅扩充上市企业储备,更会直接推高 IPO 承销费和二级市场交易佣金收入。

事实上,香港凭借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制度、宽松的资金流动政策,成为中概股回流首选。目前,港交所已允许“双重上市”和“第二上市”,阿里、网易等企业港股交易量占比超60%。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明确表示,将加速吸引中概股回归,并拓展东盟、中东市场,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2. 中概股企业可以灵活调整上市策略

中概股可提前进行双重上市,如拼多多、理想汽车等,先通过“港股+美股”模式分散风险,预防美国变脸。 

中概股私有化退市再回归上市:部分中概股企业可通过私有化回购股票后转战A股或港股上市,或者是通过“A+H”上市,这个付出成本可能会较高,但这也是真真正正实现中概股“回归祖国”了。 

开拓新市场:新加坡、伦敦交易所也在争取中概股,但规模和流动性仍不及香港。有些合适的中概股也可以考虑考虑。

 

3. 未雨绸缪,提前“筑巢引凤”迎接中概股回归!

长期看,中国资本市场应该提早为中概股回归做好上市和监管制度的一系列调整和修改,使其回归时能够快捷、便利、高效、低成本!最好能够实现“一条龙”无缝对接回归上市!中概股回归将推动A股和港股制度优化,例如港交所2023年推出“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吸引硬科技企业,将倒逼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优化。

同时,扩大跨境支付系统(CIPS)使用,减少对SWIFT的依赖。若美国切断SWIFT,CIPS可成为备选方案。 

鼓励消费、科技创新,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例如,国产大飞机C919、C929替代波音,新能源车出口抢占全球市场等,改革社会分配制度,提升老百姓收入分配,激活国内老百姓消费意愿,以内循环为主推动中国经济走向繁荣发展。

 

总结:未来展望:博弈继续,谁是最大赢家?

 

美国对中概股的打压,既是危机,也是契机。如果美国若一意孤行,将面临“三输”局面——美股流动性受损、投资者亏损、全球资本转向其他市场。中国中概股退市风险仍存,市场波动难免,但可以通过香港接盘、企业转型、金融改革三管齐下,正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不是谁压倒谁,而是全球资本市场的重新洗牌——香港成为新赢家,而美国为自己的短视和讹诈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