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名师专栏
当前位置:
朱耿洲:刺激消费,老百姓的钱从哪里来?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夏天 | 发布时间: 2023-08-15 | 448 次浏览 | 分享到:

内需严重不足经济复苏乏力,政府出台了各种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试图刺激经济,但如同曹德旺说的:“总刺激消费,钱从哪里来?不要想的那么美!”中国人实际很聪明,有钱根本不需要谁去刺激,或者说去忽悠他去消费。所以要刺激消费,关键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这次我就分别从刺激消费,老百姓的钱从哪里来、政府的钱从哪里来、金融机构的钱从哪里来、还有企业的钱从哪里来四个方面,分别制作4个视频给大家聊聊,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全面了解。

刺激消费 老百姓的钱从哪里来?

近日,政府出台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试图刺激经济。这个扩大消费的这20多条措施,其实还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实际老百姓很聪明,有钱根本不需要谁去刺激或忽悠他去消费。我觉得扩大消费,重点是解决消费的信心问题。而老百姓树立消费的信心,就要解决就业的稳定增加收入,减少刚性的生活成本,也就是降低高昂的住房和教育成本,提高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也就是医疗、失业、退休、养老等问题。这些都解决了,自然就树立了消费的信心,老百姓自然也就敢消费了。

那么刺激消费,老百姓的钱从哪里来呢?

一、老百姓的钱就应该在改善就业、提高收入中来。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上增长了6.5%,但扣除物价的因素实际增长5.8%。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300元,增长了6.8%,但老百姓普遍可能感受不到这个所谓的增长。

实际老百姓不买账,也是可以理解。大家都知道这几年,很多企业,不光通过裁员来降低企业的成本,还通过降薪来缓解企业的压力。对于一些身上背着房贷、车贷的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收入降低,刨去固定的支出,老百姓根本上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就更少了。既然没有“开源”就只能“节流”了。

大家也可以关注今年的两个数据,一个是前几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下降超过了23%。这个数据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数据就表明GDP虽然是正增长,但增长的质量很低。这种增长实际上是源于印钞票获得的注水掺水的增长,不代表生产力的提高,甚至不代表生产量的增长,金融系统的内循环起到关键作用,但企业的经营并没有真真正正好转。

第二个数据就是,前几个月青年人失业率大概为20%。6月份,中国16-24岁的城镇调查失业率高达21.3%,再创新高。这个数据表明,长期就业环境在恶化。年轻人就业率反映的是长期环境的冷暖。中国整体的失业率大概是5%左右,但青年的失业率竟然高达两成,说明现在中老年人占据着相当多(灵活)就业的岗位,或者说很多行业,因为对长期目标不看好,更愿意雇佣中老壮年熟练的劳动力,不愿意为培养青年人付出成本。企业的日子并没有真正好转,青年人失业率高企,老百姓的收入自然就下降,哪来的钱消费啊?!

那么当前应该如何改善就业、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呢?我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针对不同的群体行业,比如像应届毕业生、农村劳动力、残疾人、脱贫人口、失业人口、零就业家庭等特殊群体,政府需要加大相应的就业扶持的补贴和减免税的力度,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充分发挥吸纳就业的作用。

第二,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的素质对就业和提高收入至关重要。我们国家职业培训课程持续受到白领的追捧,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2,000亿,56%的白领表示自己曾经参加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培训来掌握一门新的技术,最先实现收入的增加。

第三,要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创业是就业的重要渠道,政府应该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政府提供的创业扶持政策,包括可以提供包括财政的补贴、就业的补贴、税收的优惠、基础设施的支持贷款的支持、技术的支持、市场营销费用的支持等等。这些政策,大大降低了创业者的创业成本,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

第四,要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我国80%的老百姓,是在民营企业干活就业的。目前来看,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是来自于民营企业。

所以,政府要改善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可以这样讲,居民的收入从哪里来,主要就是靠企业给大家发工资,企业经营好了才能正常发工资,再好了还可能涨点工资,给大家发点奖金。

第五,可以适度发展地摊经济。在城市里面提倡摆地摊,也是不错的一种选择。地摊经济在近几年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个体工商户已经达到8,000多万户,占市场总量超过60%,直接或间接带动了超过2亿人的就业。由此可见地摊经济还是大有可为,是咱们普通老百姓增加收入不错的方式。

第六,要发展副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多做几份工,这也是增加收入的最直接的方式。而且这种增加收入的方式,风险是比较低的。目前在有些大城市里面,生活成本很高,而人力成本自然也高,所以你要找一份兼职,实际是很容易的。而且对于有些边缘业务,企业往往需要通过招聘兼职人员来解决,而身上有特长的人们,可以通过兼职来赚钱。

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已经有超过一半的职场人数身兼数职,这一数据比一年前增长了三成。可见副业和兼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就业是民生之本,所以只有稳定的就业才有钱扩大消费。


二、钱应该从提高中低收入的人群的收入中来。

去年以来,我们国家在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方面做了很多创新。

首先,在2022年12月29日,发改委发布了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以工代赈,实际就是政府投资的有些基础设施的工程,受赈济者你可以参加工程的建设来获得劳务的报酬,以此取代了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政策。它既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又有了再分配的意义。那这项政策为什么很重要呢?因为这项政策是面向中低收入的人群精准扶持的一种创新办法。那么未来几年,以工代赈就能够面向中低收入的人群,大幅度提升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其次,过去几年,我们国家在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上已经花了大力气。比如全面落实企业对招收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责任制,督促各类企业严格依法将工资按月足额支付;在工程建设领域,施工总承包企业对农民工的工资支付负总责。而且,施工企业不得以工程款未到位为由克扣或拖欠农民工工资,不得将合同应收工程款等经营风险转嫁给农民工;对于上“黑名单”的承包商,限制或取消他在建筑市场上参加招投标资格等等这些措施。那么未来的着力点,显然就是要提高农民工的收入了。

按照调查,农民工真实收入基本上可以赶超白领。有人年收入十几万,有的人日薪500多元,揭示了目前农民工进城只要踏实肯干,收入其实并不低的事实。

最后,就是强烈建议从中央财政层面,向占我国总人口60%的中低收入家庭定向发放消费券。实际在疫情期间,国内多个城市发放了消费券,虽然规模不大但乘数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在全国层面定向发放消费券,可以间接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按测算,一般来说如果发放1,000亿的消费券,大概可以产生3,000亿左右的消费额。之所以希望从中央财政层面来发放消费券,是因为过去地方政府发放了各种各样消费券,第一规模不大,而且各种各样限定用途,所以对消费总体的拉动作用不太大。

三、钱要从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经济分配中的比重中来

目前我国住户部门也就是居民部门,可以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大概为60%,劳动报酬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约为50%,实际是要亟待提高。那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觉得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分配中的比重。从国际的维度来看,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今后要加大政府部门向国民居民部门转移支付的力度。过去我们国家为了让企业减负,扩大投资意愿,我们的政府部门的收入,主要就向企业部门转移比较多,所以对老百姓的公共的消费支出比较少。

以后,政府的收入要向居民部门扩大转移支付的规模。也就是说,要继续加大社保和福利方面的投入,增加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发放规模等等。其次是要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要求给予劳动要素以充分的认可与足额的回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国民经济核算中,判断劳动者收入分配状况,和分析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收入分配关系的重要指标。劳动报酬反映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提供劳动所获得的货币和实物形式上的报酬,比如像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各种形式的福利,以及单位缴纳的社保、补充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

2000年到2019年,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平均为50.6%。2022年,我国居民取得的劳动报酬总额接近53万亿。在同年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达到了 52.7%。大家知道,劳动是中低收入群体获起收入的最主要方式。

引用毛主席以前的一句名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这句话,表达了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政府关注劳动者利益的决心。政府希望通过提高劳动报酬,来促进居民增收入,让劳动者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这点应该是坚持扩大力度的。

四、钱是从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中来的。

这个实际就是讲要想方设法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强居民的消费的底气。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一般可分为家庭拥有的动产,比如像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而不动产,不动产就是像房屋、车辆收藏品等等这些所获得的收入,这些主要是要通过交易,出租这些财产权,或者进行财产的营运,是获得的利息、股息、红利、租金、专利收入、资产增值收益、出让纯收益等。国家统计局有个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人均财产净收入1,743元,增长4.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9%。财产性的收入比重不到10%,大家看看才8.9%。而在发达的国家,这个比重达到了40%多。所以今后,多渠道增收,主要就是要体现在增加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方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下手:

第一,是要增加金融产品的投资收益。目前的储蓄、债券、保险和理财产品依然是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有股票、期货、黄金、外汇市场的收益。为此要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的幅度,逐步缩小存贷款的利差,保护存款人的收益,继续规范资本市场,严厉打击资本市场上的违规违法行为,重罚从资本市场不择手段的掠夺行为,重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创新金融的产品,强化投资理财的监管规范交易方式,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收益。同时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管,规范上市公司的分红回报制度。

第二,是要支持老百姓的实业投资及租赁服务来提高收益。比如房屋租金、参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企业的分红、投资收藏品房地产等市场,这些都应该大力来支持。而且,还应该政府包括明晰不动产的产权,可以按需将他们抵押转让出售出租,乃至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形成可以交易的流动的金融资产。为此要完善法律法规,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支持居民合理拥有住房资产和通过出租闲置住房获得更多的免税的租赁收入。

第三,是要增加技术、管理和知识要素的收入。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用好股权、期权等工具来激励科研人员等核心人才,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健全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的分配机制,让科研人员在创新中在科技创业中获得更高的回报。

第四,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在拆迁、征地、征用公民财产过程中,要确保公民的财产权利和财富增值权利不受侵犯,进一步明晰产权,让公民的这些资产成为可以抵押转让出售出租的广泛的可以交易和流动的金融资产,那公民就可以通过变现这些资产,获得丰富的财产收入来源。

第五,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比如,有些地方的农民从农民可以成为股东,也就是他们把自己的耕地流转给合作社,从而获得财产性的收入。

大家知道农村有“三块地”,也就是农村有耕地、宅基地、林地,所以盘活农村的“三块地”,就可以有序的推动宅基地来出租流转抵押。而且还可以探索实现已经入市的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值;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收益分配,要向当地低收入的困难群体的倾斜,那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就能够得到增加。

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农民人均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了2万元,达到了20,13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那2.88降到了2.45,也就说,城市里面的收入是农村的收入,人均收入大概是2.45倍左右,就缩减了一点。城乡收入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所以,钱要从农村的土地流转和增值中来,这是解决农村收入的最最重要的一个措施。

钱是“省”出来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老百姓有钱了,政府还是要帮老百姓把钱“省”出来。怎么省呢?政府可以从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降低老百姓住房教育医疗的成本,稳定物价降低税率提高社会公共福利,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也就是通过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的各种措施,这就是要帮老百姓把钱省出来。老百姓的收入能够持续稳定增长,生活成本可以稳定可控,甚至还可以下降,生老病死又少顾虑,消费的心情自然就得以提高。而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愿望,这个时候消费刺激不刺激,自然都会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