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融资策划和资本运作资讯及案例
当前位置:
上市成套利通道:万亿募集资金流入“金融内循环”
来源: | 作者:陈嘉玲 | 发布时间: 2020-12-17 | 593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公众公司,上市公司资金动向历来引人注目。

   随着科创板设立、新三板精选层转板规定发布、创业板改革提速及试点注册制稳步推进。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A股IPO募资金额已超过4200亿元,创下近10年来新高,成为自2011年以来A股市场IPO融资总额最高的一年。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专题会议上要求,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要督促上市公司规范使用募集资金。那么,上市募集的资金目前都在如何使用,投向哪里?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千家上市公司的资金正通过买理财在金融市场循环,并未真正用于实体经济投资。Wind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共有1164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16558次,认购金额将近1.2万亿元。

   信托理财仍是重要选择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0日,共有91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了444次信托产品,认购金额达221.55亿元,涉及45家信托公司。

   从近期的理财公告来看,信托、私募基金和券商其他理财占据主流。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11月15日至11月30日,上市公司购买了50只非银理财产品,合计规模33.98亿元。其中,券商其他理财、私募基金和信托产品占据主流,分别为14.21亿,12.4亿和6.67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信托产品依旧是上市公司获取更高收益回报的重要选择。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0日,共有91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了444次信托产品,认购金额达221.55亿元,涉及45家信托公司。

   与去年同期相比,购买信托产品的上市公司家数、次数和认购规模都有所下滑。但是,涉及的信托公司则增加了10家左右。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在上市公司中进一步“打开销路”。其中,中融信托、上海信托、平安信托、华润信托、光大信托等颇受上市公司青睐。

   从认购的信托产品类型来看,久期灵活的现金管理类、金融类和收益率“扛把子”的房地产类信托深受偏爱。比如,现金管理类方面,平安信托的“周周成长债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被恒生电子(600570.SH)连买23次。微光股份(002801.SZ)、吉华集团(603980.SH)、西安旅游(000610.SZ)等上市公司均认购了房地产信托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达11%。

   不过,在信托业风险事件逐渐暴露的情况下,部分上市公司对私募基金、信托产品的选择更为谨慎。恺英网络(002517.SZ)副总经理、董秘骞军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信托收益率高,但风险也相对大一些,这要看各家上市公司的风险识别能力。”

   结构性存款急降658亿

   监管部门通过窗口指导,要求结构性存款规模在年内逐步压降至年初规模的三分之二。

   实际上,上市公司选择理财产品时,更倾向于求稳。

   截至2020年12月10日,年内共有985家上市公司购买了结构性存款,认购规模达7792亿元,占上市公司1.2万亿元理财的“半壁江山”,占比约为65%。

   Wind数据显示,买结构性存款规模排名前十的“理财大户们”贡献了1270亿元,其中,江苏国泰(002091.SZ)、隆基股份(601012.SH)、南钢股份(600282.SH)和北汽蓝谷(600733.SH)均“剁手”百亿元以上,江苏国泰更是累计花费了307亿元。

   不过,在2018年以来上市公司理财持续“降温”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购买结构性存款则经历了一番“火爆”到“冷却”的过程。

   本报记者根据Wind统计发现,上半年购买结构性存款规模约为4683亿元,较2019年上半年增加超过600亿元。据了解,部分银行还针对上市公司等大客户推出定制结构化存款产品。

   针对上市公司热衷于买结构性存款产品,某股份制银行研究员对记者分析表示,本金安全和获取一定收益率,是上市公司选择理财产品的两大诉求。结构性存款底层资产为存款,具有保本特性;产品设计上往往配置很小比例的期权来实现与利率、汇率、股市指数等的波动挂钩。作为期权买方,最大损失为支付的期权费,收益却可能很大。

   另外,一位券商分析人士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结构性存款受到上市公司青睐,主要与部分企业使用低成本债务性融资购买较高收益的结构性存款、进行空转套利有关。短贷、票据、短融的利率很低,而结构性存款价格是刚性的,因此衍生出套息空间。”

   据记者了解到,除了套利外,结构性存款自身在产品设计和销售等环节也存在诸多不规范,比如,部分结构性存款名为“浮动收益产品”、实为“固定收益产品”。个别产品甚至没有实际嵌入金融衍生产品或所嵌入的金融衍生产品无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

   “这涉嫌通过设置‘假结构’高息揽储,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并且抬高了资金价格。”北京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0年6月12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结构性存款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加强对购买单位结构性存款资金来源的甄别,防止个别企业利用从银行获得的低成本信贷资金进行空转套利。

   此外,监管部门通过窗口指导,要求结构性存款规模在2020年9月30日之前压降至年初规模,并在年内逐步压降至年初规模的三分之二。

   在此监管背景下,2020年下半年以来,之前上市公司“火爆”认购行情骤然“冷却”,第三季度的认购规模同比减少194亿元;第四季度以来的认购规模继续大幅缩水,同比减少464亿元。

   资金“周转”新玩法

   今年以来,约有十余家公司一边用“闲钱”大方买理财,一边“赶场”IPO募资。

   对于上市公司万亿资金买理财,有受访人士提醒,近年来,部分上市公司持续在“左手融资、右手理财”,并没有把资金真正用于实体经济投资,而是让资金在金融市场循环甚至空转套利,或是购买大量的住宅进行房地产炒作。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约有十余家公司一边用“闲钱”大方买理财,一边“赶场”IPO募资。

   例如,12月4日过会的佳禾食品拟募集资金5.65亿元。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佳禾食品的货币资金高达2.43亿元;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佳禾食品还分别拿出3.6亿元和2.99亿元闲置资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并且,其投资性房地产净值分别为3826.67万元和3780.22万元。又如,手持现金和理财近22亿元的江苏母婴龙头企业孩子王,正在冲击创业板IPO,拟通过资本市场募资24亿元。

   另外,记者还注意到,12月上旬,上市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或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约有200多条。

   甚至,有的企业一上市就开始“剁手”买买买。比如,2019年上市的科创板公司传音控股(688036.SH),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26.75亿元。在刚上市10个交易日后,传音控股就宣布将其中的25亿元用于现金管理。也就是说公司九成多的募资作为闲置资金来做短期理财。

   根据传音控股的最新公告,截至2020年6月底,其募集资金约20.40亿元,其中存放在募集资金专户的银行存款7.30亿元,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的尚未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为13.1亿元。

   “这件事引起不小的市场争议,一边缺钱希望募资,一边闲钱购买理财,这本身很矛盾,也与科创板支持实体经济不相符。”一位不愿具名的受访人士认为,在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同时,如何激励企业增加实体经济投资亦是非常重要的议题。

   对此,骞军法向记者分析表示,当前实体经济不易做,尤其是今年疫情之下,投资变得谨慎,更多公司选择把钱放在银行或者买理财。另外,前些年的很多投资项目资产价格抬得很高,但最后都干不成,监管处罚力度也大,所以现在上市公司不太敢轻易去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