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融资策划和资本运作资讯及案例
当前位置:
把钱放到银行绝对安全?1900万5年后就剩30元
来源:和讯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19-01-25 | 1165 次浏览 | 分享到:

  最近两天,有这样一条消息非常火:浙江的胡先生将自己的1900万存进银行,并且委托银行的一个理财经理进行理财,5年后想要取出却发现自己的账户余额只剩30元,起诉银行却两次都以败诉告终。


  在中国,大多数人对银行存在着盲目信任,似乎把钱放在银行就等于绝对安全,买理财产品也会优先考虑银行,尤其是在一些没什么理财经验的人眼里,只要把钱投进去,就可以躺着收回本金与利息,什么也不用管。


  可是这个新闻一出,不少网友都开始质疑,这么大笔的金额都能不翼而飞,我的钱放在银行还安全吗?


  其实,银行工作人员的套路比你想的深,维姐对此也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踩过这些坑的人不在少数。


  存单变保单,活到100岁才能取出来?


  据媒体报道,50多岁的内蒙古农民王某揣着500万的拆迁款去银行买理财,却在银行工作人员高收益的诱惑下买了一款“没有任何风险,年底肯定能拿到27.5万元的利息”的理财产品,可事后他才发现自己买的竟然是一份商业保险。按照保险合同,他要活到100周岁才能取回本金。


  维姐的妈妈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从银行回来她就兴冲冲地向维姐讲述存款的利息很高,维姐看了存款的回执后发现,那就是一份保险合同,规定需要连续10年每年交够5万块,中途不能取出,否则有40%的违约金。在维姐的劝说下,第二天她就去把保险取消了(合同上说明有7天的犹豫期可以取消),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维姐在网上搜索后发现,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本来是去存款或者买理财,想要赚取收益的,但被银行工作人员混淆了概念,结果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保险。等到期去取钱才发现,我去,我的本金及收益呢?


  银行工作人员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因为很多人不懂什么是保险,以为到银行办业务就肯定是存款或是理财,既然有利息高的当然要选利息高的了,这就掉进了坑里。


  需要明确的是,保险产品没有存取和利息概念,保险金只有在保障期满或保险事故发生时才能拿到,即使是理财型保险想要拿回所有本金,也要等投资到期,如果提前退保还要承担一定的损失。


  而且银行买的保险主要是理财型保险,更偏重分红,相对保障这块比较少。推销时说的年收益再高也只是历史收益率,实际收益只有到了账户才算数。就像陕西的张女士,拿着4万块钱想存定期,但银行工作人员却说可以帮她办理一个比银行定期存款利息高的。5年到期去取钱,她才发现自己当时的存款被办成了保险,而且收益比定期存款利息还少一半。


  买理财认准银行准没错?不一定


  很多人认为,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至少有银行背书,银行不倒闭,自己的投资就不会赔钱。但是,银行除了自有的理财产品,还有代理销售的理财产品,这类产品银行并不会为之承担风险,不过很多银行工作人员在向客户介绍时都会刻意模糊自发与代销的概念。


  银行自家理财产品安全性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不过代销的就不一定了。就像前两年,南京某银行代销的一款理财产品,理财经理非但没有向投资人说明这是代销产品,让投资人明确其中的风险,还承诺半年回报13%,但投资者最终的亏损却超过了13%。


  还有一种风险更高,就是理财经理私自推销的产品。你以为自己买的是银行的理财,但可能你买的只是理财经理私自联系银行以外的财富公司,打着银行的名义,以产品高收益为诱饵,吸引你购买,数额往往较高,一旦理财经理拿着你的钱跑路了,银行是没有责任帮你追回本金的,到时候你哭都来不及。


  虽然现在银行理财会实行“双录”政策,要求录音录像。购买代销、推销类的产品,也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我们还是要从自身做起,切记购买理财产品记得要到银行网点的理财专区或理财专柜办理,辨别到底是银行自行发行的产品还是代销产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的产品。切记,千万不要被别人拉到一边给你推销没有银行担保的产品。


  维姐有话说


  维姐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很多人对银行工作人员的信任有些过度。如本文最开始讲述的胡先生的遭遇,他将自己的所有密码都告知了理财经理,中途也没有查看自己的账户,也为对方在五年中随意操作账户资金带来了便利。


  如今银行与胡先生的纠纷还未有最终定论,但对于我们自己而言,也应该谨记,不管对方是银行工作人员,还是银行理财经理,任何的关于金钱方面的操作,特别是银行交易密码、查询密码之类的,一定要由自己亲自操作。毕竟最后出了问题,损失最大的还是自己。


  如果银行工作人员热情地向你推销收益更高的产品,千万不要被高收益冲昏头脑,分辨清楚你买的是理财还是保险,是银行自有的还是代销或是推销的,这样才能根据风险选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