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CCP新闻
当前位置:
朱耿洲: 18剂猛药,拯救深陷“招生滑铁卢”的民办高校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Asia | 发布时间: 2025-09-01 | 1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不知道您最近有没有被这样一些新闻刷屏:学校停办、教职工被裁员、上千名新生放弃入学、甚至出现招生“0投档”的极端案例。这可不是什么遥远的传说,而是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办高校真实的“冰河时代”。

过去三四十年,民办高校从无到有,一路狂飙,撑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教育部数据,2023年,全国789所民办高校,拥有近千万在校生。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但如今,寒冬已至,凛冽刺骨。高考人数创新高,民办高校却遭遇了“生源荒”;公办大学扩招、职业本科火热,更是形成了强大的“虹吸效应”。

高昂的学费成了“学费刺客”,民办高校四年读下来动辄十几到六七十万的投入,换来的就业前景却可能充满隐形歧视。家长和学生们开始用脚投票,变得更加理性、更加谨慎。

大浪淘沙,淘汰赛已经开始。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时代转折点的冰冷现实。那么,民办高校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今天,我结合自己多年在教育与资本领域交叉观察的经验,为大家带来民办高校生存困局突围的18招。这不仅仅是一份生存指南,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思辨。

 

我们先来谈谈民办高校如何 “招生存”——先活下去,是当前的第一要务。

 

第1招. “降维打击”式招生:也就是民办高校别再只盯着高考这条独木桥。将目光下沉至中职、中专学校,建立“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开辟稳定的生源输送渠道。

第2招. “定制化”专业工厂:民办高校要与地方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深度绑定,开设“订单班”和“冠名学院”。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学生“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

第3招.. “银发校园”计划:民办高校要开拓终身教育蓝海。面向退休人士,开设老年大学课程、短期兴趣班、健康管理培训等,将校园打造为社区文化中心,开辟第二营收曲线。

第4招.. “微证书”联盟:民办高校要与各大在线平台(如百度、知乎、B站)或头部企业合作,推出聚焦于具体技能的“微专业”、“技能认证证书”,吸引那些渴望快速提升职场竞争力的年轻人,用专业技能提升的产品触达更广泛的人群。

第5招.. “校友资本”反哺:民办高校要建立更有效的校友网络,不仅仅是捐款,更是邀请成功校友成为“创业导师”、“企业导师”,提供内推机会,用实实在在的就业资源吸引新生。

第6招.. “学费金融”创新:民办高校不仅仅需要适当降低学费,还要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更灵活的分期付款、助学贷款甚至“就业后付费”模式,降低学生的即时支付门槛。这一点虽有难处和争议,但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

 

接下来,民办高校就是要 “谋发展”——光活下去不够,还要活得好,建立核心壁垒

 

第7招.. “杀手锏”专业战略:民办高校要放弃“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迷梦。集中所有资源,打造1-2个在区域内甚至全国都叫得响的“王牌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让学生为了这个专业而来。

第8招.. “双师型”师资革命:民办高校要高薪聘请企业家、创业者、企业高管、顶尖工程师、知名艺术家等作为“产业教授”,与理论派教授组成教学双翼。我见过一所学院的动漫专业,请来的都是国内一线游戏公司的项目主管,他们的课堂座无虚席。

第9招.. “场景化”教学空间:民办高校要把教室改造成“模拟公司”、“项目实验室”、“直播间”。学习不再是对着黑板,而是在真实或高度仿真的工作场景中“做中学”,这才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

第10招.. “硬核就业”数据透明化:民办高校要每年发布详尽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真实、清晰、可追溯地展示每个专业毕业生的薪资中位数、就业企业名单、岗位去向。用数据和事实击碎歧视,建立信任。

第11招.. “反向孵化”生态:民办高校要利用学校资源,建立创业孵化器,鼓励老师和学生带着项目入驻。优秀的项目可以直接成立公司,反过来又为师弟师妹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形成内循环生态。

第12招.. “资产运营”突围:民办高校可在寒暑假等空置期,将宿舍、食堂、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承办研学营、企业培训、会议会展,让“沉睡的资产”创造额外收益。

最后,民办高校就是要 “向未来”——着眼于长远,成为一所真正受人尊敬的大学


第13招.. “教育元宇宙”探索:民办高校要投资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远程协作课堂。一所中西部的民办高校,完全可以借助技术,让它的学生“走进”上海顶尖设计师的虚拟工作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第14招.. “可持续发展”校园:民办高校要将校园打造成绿色、低碳、智慧的样板间,开设相关专业,这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吸引具有未来视野的Z世代学生的强大品牌名片。

第15招.. “小众冠军”定位:民办高校要勇敢地去做“小而美”。比如,专注成为中国最好的“直播电商培训基地”、“电竞运营与管理人才摇篮”或“可持续时尚研究中心”。极度聚焦,才能极致卓越。

第16招. “开放式创新”平台:民办高校要向西湖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学习,打破围墙,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承接横向课题,让学校的智力资源直接服务于产业创新,提升学校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第17招. “价值观招生”: 民办高校可以清晰地传达学校的育人理念和精神内核。我们培养的不是简单的求职者,而是具有某种特质(如极致的工匠精神、强烈的创业精神、深厚的人文关怀)的人,吸引认同这种价值观的家庭和学生。

第18招..最终极的一招:重新定义“成功”:这或许是最具争议性的一点。当所有大学都在比拼就业率、起薪的时候,民办高校我们能否勇敢地定义另一种成功?比如,民办高校通过学生的主动性、幸福感、创造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包容能力、孝敬父母、关爱亲友、家庭责任感等?并围绕此构建一套全新的教学和评估体系。这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变革和颠覆,但也可能是民办高校终极的突围之路。

朋友们,18招或许无法穷尽所有智慧,但希望能带来更多一些思考。民办高校的困局,是危机的开始,也是教育回归本质的契机。它逼迫我们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除了一纸文凭,我们究竟还能给学生什么?是应对变化的敏捷力,是安身立命的真本事,还是照亮内心的一束光?

答案,不在宏大的蓝图里,而在每一次用心的课程设计,每一次与学生的真诚交谈,每一次对教育创新的勇敢尝试之中。

寒冬淘汰的是浮华与虚弱,而活下来的,必将拥有更顽强的生命力和更独特的灵魂。这场突围战,注定艰难,但也值得所有民办高校为之努力。

因为,这关乎近千万学生的未来,也关乎中国教育生态的多样性与永恒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