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
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部署了13个方面的新任务,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体现出更强的改革决心。
按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未来五年宏观调控思路可能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更加注重“治理”。本轮改革继续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体目标,在具体目标中新提出了“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这涉及如何具体落实党对科技、金融、财政等重大经济事项的领导,需要从机构改革、战略规划、统筹协调上形成明确机制,在此基础上切实做到“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避免宏观调控中收缩性政策叠加的问题。
二是,更加注重“公平”。本轮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对比十八届三中全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调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另一方面,强调城乡之间、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要素平等、司法平等,明确提出“缩小城乡差别”,共同富裕仍是经济发展侧重点。
三是,更加注重“安全”。本轮改革明确强调“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安全内涵包括: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等。对宏观经济可能有三方面含义:
其一,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角度,考虑到技术路线更迭加快,可能需要保持适度的产能冗余,因而对物价水平有一定压制作用。
其二,从重点领域防风险的角度,宏观调控政策或将避免大开大合,出台大力度政策需要内外部更严峻的触发条件。譬如本轮改革在民生方面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就侧面体现了财政政策对防风险的兼顾。
其三,从应对外部风险的角度,本轮改革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包括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四个方面,逐渐对齐国际标准。通过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经济,应对中美经贸逆风。
四是,更加注重“质量”。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远景目标是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