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CCP新闻
当前位置:
广东万亿制造“双子星”:东莞、佛山“对症”转型与“攻坚”创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作者:于长洹 | 发布时间: 2022-01-15 | 457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迎来一个颇为难得的城市发展格局:单一省份拥有4座万亿GDP城市,其中不仅包括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还包括佛山、东莞两个创新活跃的制造业重镇。

1月11日,东莞市两会宣布,预计2021年东莞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这意味着,东莞将成为全国第24个万亿GDP城市;1月7日,佛山市两会也披露,2021年佛山GDP达1.16万亿元以上,预计增长8%-8.5%。

至此,两座广东制造代表城市都先后站上了新的发展起点。1月12日的公开消息还显示,佛山、东莞已通过科技部评估,成功创建创新型城市。这似乎更进一步揭示了两市制造业发展特征和探索方向。

展望未来数年,我国万亿GDP城市的扩容将“减速”,而城市发展竞逐却日渐激烈;高质量发展亟待加快重点领域突围,而制造业转型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成功迈入万亿GDP门槛的城市,佛山和东莞的成功之道与样本意义是什么?如今站在新起点上,它们又将聚焦哪些核心发展命题?这两大万亿级、创新型制造业重镇未来在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过程中又将扮演什么关键角色?

“迟来”的万亿GDP

依托制造业的支撑,佛山与东莞“前后脚”进入了万亿GDP城市俱乐部。这一过程中,两市经济规模一度非常接近,也引发了坊间对“谁是广东第三城”的讨论。如今来看,佛山领先,但东莞发展动力也十分强劲。

这种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两市均立足制造、发展活跃,却又各具特色与优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东莞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高度依赖外贸的东莞遭遇了考验,但也加快转型;佛山相对而言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民营经济高度发达,但也兼具了市场开放度高的优势。

转型早、力度大是两市制造业的突出特点,也是GDP突破万亿的一大关键,特别是东莞。林江观察到,最近10年,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显著加快,发力打造自主品牌,例如涌现出OPPO、vivo等行业龙头企业,与华为一起撑起了东莞电子信息产业,“总的看,转型让东莞制造业基本盘更加牢固,经济规模也不断向上追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留意到,不管是佛山还是东莞,GDP破万亿均可谓是历经坎坷。2018年佛山GDP达到9935.88亿元,距离万亿只有一步之遥,“冲关”失败;2020年受

疫情影响,东莞GDP也未能按预期破万亿。

如今,透视万亿GDP背后,佛山与东莞均已形成了充沛发展动力。例如,东莞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已达到1.1万家,数量仅次于苏州、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387家,数量在广东省内仅次于深圳、广州。同时,东莞常住人口总量已达到1047万人,数量在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1868万人)和深圳(1756万人),也让东莞成为全国第15个“双万”城市。佛山的常住人口也达到950万人,居广东全省第四。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陶锋分析,近年来,东莞和佛山的经济发展都很亮眼,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都有长足的进步。

产业上成效显著的转型和创新,也支撑了佛山和东莞经济新的增长:2022年,东莞GDP的预期增长目标为5.5%左右,并将在实际执行时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佛山则更为“乐观”,提出了6%左右的增长目标。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未来几年,东莞对佛山的追赶态势还将延续,但在“十四五”期间,东莞的GDP总量应该还无法赶超佛山,“但在下一个五年就难说了”。

依托制造业的支撑,佛山与东莞“前后脚”进入了万亿GDP城市俱乐部。视觉中国

“对症下药”加快转型

面向未来发展,佛山和东莞仍不断强化制造业的战略定位。这不仅在于两市经济向新的规模层次突破需要加快构建更加强大的支撑动力,更在于在广东探索建设制造强省过程中,佛山和东莞肩负着更重要使命。

“佛山和东莞坚持制造业不动摇的战略是一致的,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力点略有不同。”彭澎认为,产业结构上佛山更偏传统制造业,例如家电、家具、五金、陶瓷等产业,虽然东莞也有不少传统制造业,但在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上更加发达,在广东省内仅次于深圳,而且还有与深圳差异化分工的结构性调整。

“十四五”期间,佛山提出了1.5万亿元的GDP目标。目前看,佛山制造业仍面临着不少挑战,包括产业结构偏传统,“四新”经济发展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偏弱,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还不强劲等。

对此,佛山正不断尝试“对症下药”,今年佛山市两会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要争创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具体看,佛山将巩固提升智能家电、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并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前沿新材料等战新产业集群。

东莞也明确,今年该市要重点抓好的九项工作中,首先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东莞应该如何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东莞进一步指明: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林江分析:“对东莞来说,过去的加工制造企业能不能转型升级,一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为这些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普遍面临着技术瓶颈和资金制约等问题,这都需要加大外部条件支持。”

从东莞的思路来看,未来将以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为契机,率先打造全国制造业城市数字化转型样板。其中,针对产业数字化,未来三年东莞将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不少于100亿元予以支持。

同时,今年东莞还将推动R&D投入强度达到3.7%,集聚人才383万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以有力支撑五年内GDP突破1.4万亿元。

陶锋认为,佛山和东莞的制造业创新发展两者各有千秋,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探索路径,特别是两市均大力推进的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新兴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陶锋还建议,东莞和佛山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制造业,还需抓好产业集群建设,可联动周边城市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例如东莞可联手深圳、惠州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佛山也可在家电、汽车等产业与广州加强协同。

“攻坚”原始创新短板

作为制造业城市,长期以来,佛山与东莞存在着应用研究和产业创新能力较强,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相对薄弱的问题。这是近年两市极力弥补的短板,也是未来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

陶锋分析,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化,东莞和佛山在继续做大制造业基本盘的同时,必须强化科技创新能力,补齐原始创新短板。“这也是许多制造业城市必须面对的问题,并且还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从实践看,近年东莞和佛山已不断发力,两城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与布局持续加大。如今,站在万亿GDP城市的新起点,东莞进一步提出,未来五年将坚持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也是全国第4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21年4月,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

今年的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东莞将大力建设科学城核心创新区,加快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推动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尽快动工建设、南方先进光源项目加快预研。与此同时,争取材料实验室成为国家级研发机构,聚焦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加强技术创新。

多位受访专家一致表示,借助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东莞将集聚起大批创新资源,并通过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助力企业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谷”,从而创造经济新动能。

另一方面,佛山也将加速原始创新平台建设列为工作重点之一。今年的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佛山首次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激发内生增长动力,其中具体包含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营造优良创新生态环境三大方面。

针对基础研究,佛山进一步明确,将支持季华实验室创建先进制造领域国家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创建新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佛山电子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佛山分中心落地。

可以预见,今后东莞和佛山也将紧抓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机遇,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体系。陶锋也进一步分析,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湾区城市的创新发展更多要强调协同和错位发展。“今后,东莞和佛山对科技创新的布局,也将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大背景,继续吸收和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创、金融、人文资源,深化与广深港澳等城市的创新协同、产业合作和互通互融。”